在这次的谈判之前,诸多世家其实都已经明白了这一次“事件”爆发的原因和目的,他们来到琅琊城的原因当然不是真的要和曹丕谈判,而是想要寻找曹丕,让他给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也就是曹丕到底想干什么。
诸多世家的领袖便是如今的荀氏,但如今荀氏最应该受到新任魏王信任的荀彧却拒绝出面与曹丕协商这个事情,他在自己的府邸中闭门不出。
而后,世家们再次选择出了一个新的领袖,或者说叫做“代言人”。
荀攸。
丞相府
坐在曹丕对面之前,荀攸还是十分有信心的,有信心能够搞定这位任性的魏王。
但当坐在曹丕面前之后,荀攸的这个信心就消失了不少。
他看着表面上看起来是“纨绔子弟”的魏王,感受到了魏王眼眸中的坚定信念和较之曹丞相更为辽阔的野心。
这是令人不敢相信的野心。
荀攸好像猜到了曹丕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到底是想要干什么了。
但那个野心太大了,即便是集结诸多世家的力量也很难做到那件事情——也仅仅只是难以做到,而不是做不到。
荀攸看着那神色不变,甚至依旧沉默的曹丕,心中的想法升腾着。
曹丕到底是有什么样子的底牌,可以这么自信的觉着世家们会帮助他完成那个野望?
良久的沉默之后,终究还是荀攸没有沉得住气,他直接了当的看着曹丕,而后开口道:“魏王,我们已经来了,你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魏王想要什么,才能够停止这种自毁的行为?”
荀攸的话语也不算很客气,因为曹氏与诸多世家本就是一种“合作”。
两者虽然在一条船上,但两方都可以随时下船,他们之间只是合作关系,而非是所谓的“下属”关系。
曹丕慢慢悠悠的拿捏着面前桌子上的葡萄,而后悠然的将其吃了下去。
“想要什么?”
“我想要的,难道荀先生没有猜到么?”
“若先生真的没有猜到,那可真的是令本王太过于失望了。”
荀攸沉默了片刻后说道:“那么魏王也应当知道,这种事情做出来之后,会面临如何巨大的风险,而我们世家为何要支持曹氏呢?须知,刘氏和曹氏谁当这个天子,对我们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他的眸子如同锐利的剑光一样,直直的插在曹丕的身上,眉宇中的冷冽之色无法掩盖。
而曹丕则是完全不在意这些。
他笑了笑:“我知道先生想问什么。”
曹丕指了指面前桌子上摆着的一道文书:“我想,先生想要知道的东西,在这份文书中应当都有所记载。”
“这就是本王的底气。”
“我也相信,这同样是诸位最想要的东西。”
最想要的东西?
荀攸有些想笑,曹丕凭什么觉着,他能够给出一个让诸多世家都满意的“利益”?
换而言之,要给出多么巨大的利益才能够让诸多世家拼了命一样的帮助曹氏?甚至不顾他们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的那把长剑?
他拿起文书仔细的看着。
然而入目的几个字便如同雷霆一样落下,将荀攸彻底的震惊在了那里,他的手微微颤抖,看着这文书的目光却越来越慢,显然是在仔细的理解这份文书中的内容。
曹丕的眸子中更是多了几分笑容。
拿捏世家?
那简直是太过于容易了,他相信,看完这份文书之后,即便是荀攸想要反对,其他的世家也会瞬间将这个“代言人”给撕碎,然后到自己的面前表忠心,表示愿意拥戴自己为天子!
是的。
曹丕的野望很简单。
那就是完成当年他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情!
他要成为天子,他要成为皇帝!
他要代替刘氏。
曹氏代刘!
冠十一旒?
笑话。
这不过是他为了引出“杀儒之祸”,继而让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再次低头来找到自己谈判的筹码和引子而已,他想要的绝非是什么仅在天子之下的十一旒。
他想要的是冠冕十二旒!
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子!
半个时辰之后,终于将文书上内容看完了的荀攸缓缓的吐了口气,而后默默的看着坐在那里的曹丕。
这份文书中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记载了一个“制度”。
但就是这个制度让荀攸无法说出一个“不”字。
他,或者说世家,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竭尽全力、拼尽一切的让曹丕答应下来试行这个政策,不惜一切代价让曹氏成为天下的掌控者——只要曹丕能够试行这个名字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制度。
何为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选拔官员和官员任命的制度。
将官员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当中又分为三品,共有九品,这是九品中正制的“九品”。
那么“中正”何来?
说的是这个选拔官员制度的其中一种官职,叫做“中正官”。
中正官有大小两个品阶之分,大中正官、小中正官所掌握的权力也不同,大中正官可以举荐“一品到六品”的官职之位,也就是上中两个品阶。
小中正官则是可以举荐“七品到九品”的官职之位。
这个选拔官员的制度看似十分公正,但某些地方上的一些细小的“标注”便让他变成了一个可以让世家们世世代代掌控权力的工具。
比如九品中正制中,中正官要举荐官员,那么举荐的标准是什么呢?
有三个。
其一,家世。
其二,品性。
其三,才能。
谓之三品。
而既然中正官的责任这么重大,那么谁能够担任这个中正官呢?
同样看两个东西。
家世、官位。
荀攸用一种十分强大的直觉看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着的一切理念,他甚至可以断言,当九品中正制度试行之后,这上品之官位中,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一个非世家之人,而世家子弟也绝对不会沦落到下品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
这样的一句话迅速出现在荀攸的脑海中。
他舔了一下干涸的嘴角,而后抬起头看着那稳坐钓鱼台,神色十分平稳,甚至一点变化都没有的曹丕。
他错了。
之前荀彧向曹操推举曹丕为魏王世子的时候,他还指责过自己的这个叔叔,说他太过于幼稚,为什么要举荐一个这样的人上来?
可是如今,当看到手中的这份文书的时候,荀攸才想要对自己的叔叔说一句,还得是你啊!
他当机立断,没有任何犹豫的说道:“只要殿下愿意施行九品中正制,并且在初次的时候令世家子弟为中正官,那么我等世家愿意竭尽全力帮助殿下完成一切心愿!”
荀攸的脑子转的飞快:“六大世家之中,此代人尽皆入朝为官,辅佐殿下掌控朝堂。”
“并且世家愿意再出资帮助殿下平乱天下!”
他抬起头,眼神灼灼:“如此之诚意,不知殿下可否满意?”
曹丕看着荀攸满是贪婪地双眸,坐在那里与他对视,就在荀攸以为曹丕还会提出更多要求的时候,曹丕笑了一声,这一道笑声爽朗无比。
“文若先生当初帮助本王登上王位,而如今先生又愿意辅佐本王,本王自然是愿意的。”
曹丕隐晦的点了点荀彧当初帮他的事情,荀攸迅速听明白了。
他的心迅速放在了肚子里。
为什么他要来干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当然是因为要给新王卖个好。
好处这不就来了?
曹丕的意思很明显了,施行九品中正制之后,第一次的大中正官中一定有荀氏的一个名额!
这代表的是多么巨大的利益?
荀攸简直是不敢想象。
元安十二年,冬。
杀儒之祸平息。
魏王公开表示,天子诏书并非是他的意思,而是天子在没有与他商议的情况下就做出的决定,而之前杀害众多儒生他也并不知情。
他早在几个月前便因为父亲的离世而伤心过度病重在床,杀儒的命令完全是由他身旁的一位小厮为了讨好他而擅自做出的决定。
这个小厮从小照料他,不想他因为这些事情而过于悲痛和忙碌,所以才对下面的人假装传达了魏王的命令。
而魏王也同样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不管是因为谁发生的,不管是不是因为他才导致了这样的事情,他都是需要承担责任的。
所以他会出资给予那些大儒的家人一份银钱,希望他们能够安稳度日,并且表示这些人考察过身份才能之后,若是有符合条件的,他都会举荐给天子,给他们“孝廉”的身份。
这几乎是以“魏王”的身份承诺给这些人一个“未来仕途”。
收买人心向来是华夏官员们、或者说华夏权贵们擅长的事情,毕竟这种事情很简单。
缺钱的就给点钱,想要仕途的就给个机会。
至于固执的?
当个典型,打杀了就是。
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华夏的统治阶级们玩这一套已经玩的很熟悉了。
很快的,围拢在魏王头顶的那一片乌云便消失了。
被杀的十几位大儒之中,有十位的儿子得到了“孝廉”的身份,有两位不需要孝廉的身份,但家中贫寒,所以魏王给予了大量的银钱。
万金。
这是一个足以将人砸晕的数字。
而这群人中领头的那个、十分固执的那个呢?
他悄无声息的在一次出游中死去了,死的寂静无声,好像是遇到了山匪。
在得知这位先生死了的消息后,魏王表示十分哀悼和悲愤,他令上将军“许褚”率领五百虎豹骑,直接将那一块的山匪全部绞杀,一个不留,并且以数百山匪的头颅来告慰这位先生的在天之灵。
于是,这个事情很快就结束了。
除了因为当事人都已经放弃了口伐魏王之外,还因为另外一件事情的出现。
元安十三年,天子诏令。
那是一道又臭又长的诏书,其中有许多没有任何意义的赘述之语。
翻译成人话就是这样的。
“国朝选拔官员的办法已经许久没有改变了,变革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当年的秦国为什么能够从七个国家之中脱颖而出呢?除却因为陈氏的功劳外,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变革了官员的任命方法。”
“朕思索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全新的选拔官员之法。”
接着是一套写出来都会被当成水文的赞美之词,然后才说到了“九品中正制”。
并且在诏书的最后表示,九品中正制度虽然施行,但是并不意味着孝廉的身份失去作用,恰恰相反,第一批被举荐为“品阶”的官员便是从孝廉的身份中选拔。
这是一道诏书。
第二道诏书就很简单明了了。
天子诏令:任命官渡陈氏“陈英”为大中正官之首,任命颍川陈氏“陈群”、荀氏“荀攸”“荀彧”、范阳卢氏“卢阳”、琅琊王氏“王平”、琅琊诸葛氏“诸葛恪”、琅琊谢氏“谢流云”等人为大中正官。
此外又任命了十六人为小中正官。
除却琅琊方面的六大世家之外,官渡陈氏也有一位大中正官,且是大中正官之首。
这一点虽然让六大世家十分不满,但他们一句反抗的话都说不出来,甚至都不敢说,谁敢说陈氏没有资格?
荀彧府邸
荀攸脸上带着无奈:“本来这“大中正官之首”的位置非你莫属,谁想到被陈氏的人抢了。”
他挠了挠头:“陈氏这是什么意思?也想要参与进这一场争夺?可是只派遣一个家中的旁系子弟是什么意思?”
荀彧摇头:“或许,陈英不是陈氏派遣来的。”
他淡淡的望着远处:“陈氏一向不干涉任何子弟的选择,就如同诸葛氏一样,在琅琊这边有一位诸葛恪,当年在孙氏那边也有一位诸葛瑾,在长安方面也有一位“诸葛亮”。”
荀彧轻笑一声:“不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一个地方,这是世家们的惯性了。”
“咱们也需要早作打算。”
元安十三年。
这一年琅琊方面除却颁布了这样一道诏令外,还有许多旁人看不懂的动作。
但没有人在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大虞”中所发生的一件事情吸引了。
大虞
临京城
张成看着面前的祖天师,脸上带着惊讶:“您说的是真的么?”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kxsw.cc。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bkxsw.cc